第六屆當代敘事影展 臺客百年
第六屆當代敘事影展 臺客百年
10/31~11/05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鄧爸麥酒

影展引言

影展主席兼策展人-李崗

這次會應主辦單位,台北市客家基金會的邀請,擔任第六屆當代敘事影展的策展人,最因為「客家」這兩個字,其中有兩個原因。

一是,近二十年,自己本身都是在做監制、整合與推廣,有關台灣歷史文化相關的作品,包括電影、紀錄片和舞台劇,那是因為在台灣做文創產業,面臨的內在困境,也就是知識量不夠的趨使,才會做這些事,如果自己都搞不清楚,那怎麼去探討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呢?

之前也花了幾年的時間,監制了「尋找1920」,台灣第一個飛行員謝文達的故事,雖然他是客家人,但當時的主題是為了挖掘與爬梳,一百年前,也就是一戰後二戰前,形塑現代世界樣貌,台灣是如何受世界文化與亞洲政治地緣版塊衝擊的狀態,並不是特別用客家人的視角來看台灣或世界。 這次,很想用這個機會,用客家人的視角,理解自己之前所不知道的世界。

二來,我的祖籍是江西,但父親在他走的前幾年,才告訴我,我們是客家人,是在五胡亂華時期,隴西堂從甘肅為避戰亂,移民到江西的,從前我只知道廣東、福建、湖南、江西有很多客家人,但沒想到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客家人之所以被稱之為「客」,就是因為不停的內亂,征戰與遷徙,到那裏在先來住民的眼裏,都是來搶資源、搶飯吃的「客人」,久而久之雖然落地生根,但在早來多數族群的內心深處,總還是認為你不是自己人。 之前就有這個好奇心,也想借著這個機會,探究一下客家人在臺灣的形成和演變。

在我接這個工作之前,主辦和承辦單位,其實之前已經進行了一些初步的規劃,也找了些片子。 加入工作團隊之後,在第一次的內部會議,想找出這次的主題和方向,才能做出下一步更清楚的內容規劃。

在會議中我提出這些年,個人對於「客家人」的印象和好奇之處。

  1. 戰亂、遷徒所以到處「作客」,離開原鄉後,想知道他們的軌跡與活動。
  2. 在臺灣關於,閩、客、泉、彰、原民之間的生存之爭,客家人重要的事件與人物。
  3. 從三個不同的政治統治體系轉換,明--清,中--日,國共(左與右)—在地,重要的事件與人物,客家有別於其他族群的特色。
  4. 客家人在想些什麼?所謂的硬頸,是為了什麼硬頸?還有「客家人」到臺灣之後,隨著臺灣的變化,有著什麼思想上的差異?

之後,就往這個方向,再去進行了找片和看片,增加片源量的工作。

首先遇到的困難是,在臺灣以探討客家為主體的影片,本身就很少,甚至紀錄都不多,更不用說在國際上的影片。 雖然說題目太大,影片太少,但辛苦的找片和看片的過程中,總還是有收獲的,從中學習到了一些從前不知道,或知道但不是很清楚的內容。 包括,臺灣鐵路、樟腦、石油和客家人的淵源,海外印度、牙買加、加拿大、兩岸、香港、東南亞…,客家人的生存與生活,家庭的概念,藝術、文學、歌曲、戲劇、電影的古與今。

最後,在有限的材料裏,還是找到了一些有趣的內容,和理出了一個方向。 比較容易聚焦的方式是,時間軸不能太長,範圍不能太大,決定把它定位在這一百年內,以臺灣的客家人為主,於是把這一屆影展主題定為「臺客百年」,也就是以臺灣客家人,這一百年的形成、視野和思索。

當然,作品還是以紀錄片為主,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劇情片確實沒有什麼以客語或客家人為主的作品。

我們把這次影展以性質區分為四個主要單元

一是「形成」單元:
客家人到臺灣之後的整體重要發展與生存形態

開幕片 「尋找1920」
臺灣在一戰後、二戰前,第一位臺灣飛行員,臺籍客人謝文達,和同在日本統治下,去東京學習飛行的同好和競爭者,第一位朝鮮飛行員安昌男,他們兩人的故事,在世界和亞洲一百年前的大背景下,揭開這個影展的序幕。

「有一天我會回家」
臺籍客家日本老兵賴興煬,二戰日本戰敗後被俘至西伯利亞集中營,最後輾轉返家的故事。

「樟語」
1860年之後,賽璐珞和無煙火藥的發明,樟腦是主要原料,臺灣樟樹與樟腦外銷的狀況,相當於今日台積電的處境,那是西方列強的必爭之物,而在山林的原民與平地漢人之間,又有著以客人為主的隘口,為了樟樹採伐與樟腦製作的各種生存與發展的攻防,還有樟腦工業都是當年客家族群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元素。

「出磺坑人傳奇」
出磺坑在清代時期即發現石油和天然氣,從日治時期的開採到國民政府來台的中油,這都是臺灣人和在山邊的客家生存人聚集,生存發展的生命歷程。

「南方,寂寞鐵道」
跟中油一樣,台鐵的主要幹部大部份都是客家人,這部紀錄南迴鐵路的影片,敘述著他們開山闢地的苦活和生活。

二是「客家女人」單元:
刻苦硬頸的客家人,除了男人,還有撐起另外半邊天的女人,當然也要補上向她們致敬的視野與紀錄。

「林海音—兩地」(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
從臺灣南部的客家女孩,到北京城南的英子,最後再回到台北城南終老,變成文壇不可或缺的「林先生」,在戰亂風聲鶴唳中,她的擔當,以及奮力開拓的純文學園圃。

「淡飲生活的詩—利玉芳作家」
客家女詩人作家利玉芳,從屏東內埔客家世界,嫁到閩南世界的台南下營,從東港到急水溪,從台灣到世界。

「我父親的海上生活日記」
定居加拿大華裔客籍女導演,紀錄父親生前的日記,訴說著昔日中國的客家青年,1949年飄洋過海到地球另一邊,在異域加勒比海牙買加的滿腔不捨不適和思鄉之情,晚年再舉家遷加拿大,和女兒重返原鄉的尋根之旅相呼應。

「玉秋的盛宴—張玉秋」
張玉秋是一位從小跟母親耳濡目染的外燴業者,從家喻戶曉的傳統客家小炒,到榮獲苗栗縣第一屆創意料理冠軍,她是如何克服生命的困境,接的活又都是要對當地風俗民情非常了解的婚喪喜慶宴會,真是非常的「客家女人」。

三是 客「家」人 單元:
探討遷徒到不同地區的客家人,在不同時空與地域,對於「家」、對於人和對於傳統的不同思索。

「回程667」(劇情片)(新加坡)
是由五部短片,五種方言(福建、潮州、海南、客家、廣東)組成,片長80分鐘。
新加坡組屋的平均面積是667平方英尺,本片由五位導演在生活空間中探索,透過不同視角對自身文化根源進行探尋、反思和詮釋,找回對新加坡的歸屬感,短穿越過與現在,敘述幾代人如何嘗試了解、欣賞、保留和傳承華族的文化遺產。

「過時」(劇情片)(香港)
一個在香港的傳統客家家庭,當年因為返老家探望祖母吃湯圓過節,途中因父母的衝突造成兒子的長年離家出走,他還有個妹妹跟父母同住,分開的這些年,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困境,和相對的衝突,多年後又要過節了,大家掙扎著,到底什麼是「家」?要徹底分手不相干,還是要在一起繼續試試?還是…?。

「野蓮香」(劇情片)
一個嫁到臺灣美濃客家村,以種植水蓮(越南國花是蓮花),育有一自閉女兒的越南新娘瓊娥,因為女兒有美術天份要課後輔導,和個豪爽的同性輔導孫老師,成了唯一能談心的好朋友,婆婆有要她再生兒子的壓力,先生投資失敗,借酒消愁又偷了房契,婆婆和小姑的誤解和惡意,孫老師調職到台東,瓊娥帶著女兒離家出走,不知何去何從,只有茫然的往東走。 客家人從原鄉移民到臺灣,已從「客」人長住到「主」人了,媳婦熬成婆,面對更新的客人「新移民」,要如何面對?…

閉幕片「廳下火」
「廳下」是客家人的祠堂,傍晚除了上香就是要點亮「廳下火」,徹夜不熄的廳下火,照亮世世代代子孫回家的路,只是所謂的子孫並不包括女兒,傳統客家社會中,未婚往生的女兒不能葬回家族祖塔或家塚,出嫁的女兒也不能回去祭祖。 從重男輕女,到男女平等,到現在是男男平等和女女平等,已經了到多元成家的世代,人們要怎麼看「廳下火」,和所謂的客家「傳統」?

四是「主辦單位特區」 單元:
台北市客家基金會,對於客家文化、音樂、藝文、戲曲…,有著長年的關懷與拍攝紀錄,這個單元是特別的主辦單位作品發表區。

最後,要謝謝主辦單位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的邀請,讓我有這個學習與更深入認識客家文化,也有個體內客家DNA做點什麼的機會。

還有感謝,幫忙找片的協同策展人溫佳琦,當然還有辛苦工作的伙伴們,承辦單位的太乙廣告行銷公司。

在此預祝第六屆當代敘事影展順利成功。

李崗敬上
2023.9.26.
影展主席兼策展人-李崗







協同策展人-温佳琦








協同策展人-温佳琦

臺灣經過幾年的疫情肆擾,看似被暫停的生活卻沒停下步伐,緩緩前進,終於如常的日子回到定位,駐足而看望過往,原來也是時空裡的一波洪流。

睽違三年,今年當代敘事影展主題以「臺客百年」為概念 ,藉著「百年」的時序演進,展現「客家」的生命價值與文化意涵,更窺見「客家」與時俱進的轉變。

年度影展由許明淳執導的紀錄片《尋找1920》揭開序幕,深刻透澈記錄臺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先生的故事;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戰後航空技術日益強盛,謝文達先生前往日本東京學習飛行技術,學成後,駕駛著伊藤惠美五號返回家鄉臺中表演飛行,轟動全臺;1923年駕駛著全臺集資的臺北號飛過東京上空,撒下傳單呼應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這是客籍飛行先驅謝文達先生為謀求臺灣人受憲法保障的權益而付出的努力。

同樣經歷過戰爭那個年代的,還有新竹關西出生的臺籍日本兵賴興煬先生,當時在日本帝國的治理之下,1945年宣布對臺灣殖民地徵兵,同年2月份,即將戰敗之際,強迫賴興煬加入海軍投入二戰的戰場。賴興煬先生經歷美軍的空襲,見識日軍的慰安所,也面對了蘇聯的槍管,原以為日本戰敗投降,應該可以脫掉軍袍回臺灣故鄉跟家人團聚,不過這段回家的路卻不甚順遂。賴興煬先生驚濤駭浪的生命經驗,也正是臺灣一段重要的歷史。《有一天我會回家》紀錄片為臺北教育大學教授楊孟哲團隊領軍拍攝。

2023當代敘事影展推出多元精彩的影片議題,除了上述兩部早期客家人物記錄,也有關注產業面的《樟語》、《出磺坑油人傳奇》;而客家女性議題,在這次影展更被多面向呈現,其中有吳文睿導演作品《淡飲生活的詩》,記錄女詩人利玉芳老師從客家庄嫁入河洛家庭的故事;鄭慧玲導演作品《廳下火》,寓意為暗夜廳下燈火的光芒延伸,讓習俗上不能回家的未婚早逝姑婆(女性),回到原生家庭的懷抱;這是一部探討當代客家族群祭儀的性平議題紀錄片,本片用傳統的民俗文化切入,看見新穎思維的融入,突顯客家族群的民俗文化是可以跟上時代的進程。

影展選片,也邀請居住在加拿大的牙買加客家人江明月導演,帶來紀錄片《我父親的海上生活日記》,講述透過父親生前的床邊日記,還原1949年的中國客家年輕人,飄洋過海到牙買加的萬般不捨和濃烈思鄉之情,這是為了生活和未來,不得不做的決擇。今年同時也帶來香港客籍導演曾慶宏執導的劇情片《過時‧過節》,故事是以導演曾慶宏的客家家庭為原型,揭示客家家庭傳統封建的一面,也以「冬至」團圓飯為延伸,表現客家人重視團體,並經常以「大局為重」來作為事件判斷的依據現象。人物設定上,亦處處可見,客家女性在當時日常生活間,無比堅韌的面向。

2023當代敘事影展,相信透過豐富多元的影片,能讓更多人凝視多樣豐厚的「世界客家」,同時,也讓全球各地「客家現象」,在2023當代敘事影展同場呈現。

購票資訊

所有場次皆為免費索票

包含開幕場、閉幕場與放映場


第六屆當代敘事影展 免費索票
影展播映時間:10/31~11/05

購票須知:

1. 購票方式:

a.所有票卷皆可於KKTIX上購買(免費)
  請於KKTIX上搜索「第六屆當代敘事影展
b.放映場(開幕場、閉幕場除外)無滿員情況下可現場登記入場
c.團體票請洽(02)8913-1111

2. 退票方式

請於活動前5天辦理

3. 注意事項

a.所有場次皆為自由入座,座位有限、劃完為止。所有場次開演20分眾位入場者將開放座位提供現場民眾進入。
b.場地不開放飲食,煩請留意。
c.主辦單位保有更動節目之權利,最新消息請見官網與粉絲專頁公布之資訊。

場地資訊

播放場地:臺北市客家文化公園
100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開幕場、閉幕場:2樓劇場

放映場:3樓多媒體簡報室

最新消息

聯絡我們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號

聯絡電話

02-8913-1111

聯絡信箱

[email protected]

Open Hours

週一~週五 9AM~5PM